汙水處理過程中產(chan) 生的汙泥,是多種菌膠團與(yu) 其吸附的有機和無機物組成的集合體(ti) [1].隨著我國城市汙水處理率的不斷提高,汙泥的產(chan) 量也隨之不斷增大. 到2010年底,全國城鎮汙水處理量有343億(yi) m3,每年產(chan) 出的脫水汙泥接近2200萬(wan) t,其中有80%未得到處理.大量來自生活和工業(ye) 生產(chan) 的重金屬在汙水處理過程中,50%~80%以上會(hui) 通過吸附或沉澱而轉移濃縮到汙泥中[2].由於(yu) 汙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和養(yang) 分元素,汙泥種植利用成為(wei) 一種成本效益的處置方法[3, 4, 5].然而,汙泥在種植利用過程中,可遷移重金屬會(hui) 釋放進入生態環境,重金屬生物可利用部分會(hui) 被植物吸收利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ti) 健康造成危害風險.而且,由於(yu) 汙泥長期暴露在環境中,重金屬元素的不穩定形態(如可遷移的酸溶態、 還原態、 氧化態等)會(hui) 逐漸釋放進入環境介質,致使重金屬在汙泥作為(wei) 種植泥質利用時會(hui) 產(chan) 生生態危害風險[6].汙泥中重金屬的生物可利用性、 存在形態及其生態危害風險程度限製其大規模土地利用.
為(wei) 了降低汙泥利用時有害重金屬的影響,目前常采用有機酸和螯合劑EDTA等對汙泥重金屬進行化學淋洗去除 [7, 8].化學淋洗雖然能將汙泥中生物可利用態或可遷移態除去,但汙泥在種植利用過程中仍會(hui) 存在浸出毒性風險,危害生態環境.因此,本研究針對廣州市不同類型城市汙水處理汙泥,考察了汙泥中重金屬含量、 存在形態及其潛在生態危害風險; 分析了汙泥中重金屬生物可利用態去除前後重金屬浸出毒性風險的變化,以期為(wei) 城市汙水處理汙泥的無害化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17863688888
山東(dong) 濰坊市諸城龍都街道土牆工業(ye) 園橫一路與(yu) 縱二路交叉路口8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