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浮技術在澱粉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更新時間:2019-03-12 點擊次數:1877次
氣浮技術在澱粉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澱粉生產大約有80%是以玉米為原料,其餘以薯類、小麥、大麥、燕麥以及其他富含澱粉的植物塊根等為原料。原料中除含有澱粉以外還含有其他的多種成分—蛋白質、纖維素、機鹽等。在澱粉生產由原料處理、浸泡、粉碎、過篩、分離澱粉、洗滌、幹燥等幾個主要工序組成。但具體操作上因原料的不同存在著一些差異,廢水的主要來源也因澱粉生產原料的不同而異。
在澱粉加工過程中產生大量高濃度酸性有機廢水,廢水主要來源於澱粉加工過程中的洗滌、壓濾、濃縮等工藝段。廢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性的有機汙染物,如澱粉、蛋白質、糖類、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等,其次是含N、P的無機化合物,另外還含有一定量的揮發酸、灰分等,屬生化性較好的高濃度有機廢水,但由於氨氮和鹽份含量高,較難處理。這些有機 廢水排入水體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如不經治理直接排放,將會對環境造成汙染。
氣浮法是一種物理處理方法, 它是利用高壓狀態溶入大量氣體的水(溶氣水)作為工作液體, 驟然減壓後釋放出無數微細氣泡, 廢水中的絮凝物粘附其上, 使絮凝物的比重遠小於實際比重, 隨著氣泡上升, 將絮凝物浮至液麵, 達到液固分離的目的。
氣浮主要起固液分離作用(同時可以降低COD、BOD、色度等)。氣浮主要利用溶氣係統產生的溶氣水中的微氣泡,與水中的懸浮物絮體粘合在一起,懸浮物隨微氣泡一起上升至水麵,形成浮渣,使水中的懸浮絮體得到去除。清水經過射流吸氣裝置,在一定的工作壓力的情況下,使空氣大限度地溶入水中,通過快速減壓釋放,形成直徑在30um~50um左右的小氣泡。在原水中加入絮凝劑PAC或PAM(PAC為400—1000mg/l,PAM為PAC的1/5左右),經過有效絮凝反應。其時間、藥量和絮凝效果須由實驗測定,原水經過絮凝反應,進入接觸區。在接觸區內,微氣泡與原水中絮體相互粘合,一起進入分離區,在氣泡浮力的作用下,絮體與氣泡一起上升至液麵,形成浮渣。浮渣由刮沫機刮至汙泥區。下層的清水通過集水管自流至清水池。處理後,清水一部分回流,供溶氣係統使用,另一部分則排放。